华夏快递 : 从鲁迅谈学生领袖想到柴玲yuyue·
1926年3月18日,段政府对被称为“学匪”的和平请愿学生开枪,造成死伤惨案。然而,血迹还未干,流言便翻飞。4月1日,鲁迅在悲愤中,写下《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振聋发聩的千古文章。思考64的人,都应该认真读一读这篇文章。
1926
年的夏天,一个研究中国旧小说的日本东京大学中国文学科学生辛岛骁,在北京访问鲁迅并请益专业,被鲁迅视为朋友。一天晚上,鲁迅邀辛岛骁到寓畅谈。关于
此,辛岛骁回忆说:“……那天晚上,就是我一个人跟鲁迅在一起,并无其他客人,只有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学生不时在进出。因此,也许当时鲁迅的心情是:觉得此
时无论对谁都没有拘束的必要,就通过穿着东京大学制服的我这个人,实际上是在对北京许多仰慕鲁迅的大学生们悄悄地留下告别的话。鲁迅讲到了天安门事件(按
即“三一八”惨案——译者)。而且,他对中国不易动摇的黑暗封建势力的力量感到愤慨,同时也说出了对当时领导纯真的学生的部分领导者的利己行为感到憎恶的
话。在谈话的过程中,鲁迅很神气地从凳子上站了起来,他的因为喝了酒而发热的脸孔,由于愤怒更加泛红。他一面飞快地伸出手臂,一面表演着指挥学生群众的人
物的模样,说:他们发出‘前进!前进!’的号召,叫纯真的学生朝着枪口冲击,可是他们自己决不能站在前面把胸脯朝着子弹。只是从旁边发出号召,这就是中国
的领导者的姿态。你以为这样就能救中国吗?‘这时鲁迅连眼泪也流出来了,凝视着我的脸孔。后来再也没有看到过鲁迅像这时候那么激动的神态……“(【日本】
辛岛骁,《回忆鲁迅》,任均译,《鲁迅研究资料》(13),编入《外国友人忆鲁迅》(武德运编),p100-101,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我
觉得,鲁迅一方面大义凛然地控诉执政当局的残暴,鞭挞“正人君子们“的助纣为虐,另一方面,不在正式的地方,写正式的文章,兴师动众地指责这些学生领袖,
——即便是他对这些学生领袖这么讨厌。这是一种识大体,知大局的大义行为。他懂得爱和恨,他有大爱和大恨,更有良知和智慧。因为在统治者,屠杀者的残暴面
前,这些指责是第二位的,也是不合时宜的。
柴玲当时不过是个20几岁的小姑娘,她不是搞政治的材料,风云际会,自己把自己推到了前台,对
斗争的复杂性,需要的心理承担,都有估计不足的地方。而且思想幼稚(接受共产党多年的洗脑,谁不幼稚?谁又有多少思想,能达到我们今天的认识?),也自恋
(包括当时和现在,但谁又没有几分自恋?),说了一些不得体的话,明白的人,是能客观地看待的。对于柴玲的这些话,第一,应该理解和谅解。人处于巨大精神
压力,在心理崩溃的边缘,别说说错话了,变态杀人的都有。她不是一个政治家,更不是一个有心机和心计的不诚实的政治家,不然,她不会说那种不得体甚至是愚
蠢的话;第二,不应该抓住柴玲的一点言语的过失,死缠烂打,把柴玲看得、说得一无是处(有的甚至要看成是魔鬼无常的化身,勾魂夺魄,领人死亡),而是要看
她的行动。她的最终行动要比大多数人都光荣和光彩夺目,无懈可击,她通过了对自己的考验,我们不能用她偶一暴露的思想和言论,对其治罪。看不到这点,弱化
这点,轻描淡写这点,都是居心不善的。
说事后柴玲没有反思,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她只是没有按照卡玛一类人要求的那样低头认罪而已。在很多
场合下,她都表示过沉痛。多少年来,64成为她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些反思和表达,关心的人是不难找到的。她不是吃人血馒头的人,她今天仍然勤勤恳恳,
致力于中国民主的发展事业。柴玲的认识和反思,不一定非要同意卡玛对她的抹黑,非要通过卡玛的道路。
卡玛的东西是有失公允的,不管是出于
有意或者无意,其认识导向很明显,客观上造成的效果也很显著。就像有的网友指出的,此人1995年制作发行了《天安门》(10月首映)。其后,还能自由出
入中国,并能采访到国家领导人王光美,并在2003年秋发行《八九点钟的太阳》,这种两边通吃,占尽了两个制度好处的人,是不平凡的,应该警惕。请问有几
个搞64研究的,搞文革研究的,可以享受到她这样的待遇?更有甚者,与之相呼应的戴睛,更因此提出要审判学生领袖。从其后来提出的所谓关于64与中共促成
和解的方案之荒诞不经,也表现出这种人的思想混乱和认识层次,真是急政府之急,想政府所想,陷广大的64的受害者,例如天安门母亲于不义。这些人,与前面
提到的鲁迅在同类事情的处理上,相比起来,其眼界,气度,胸怀,智慧,等等,真可以算霄壤之别。
在刽子手不肯为手上的鲜血承担罪名,受到
审判之前,对学生领袖不论是有端的,或是无端的指责,都是一种助纣为虐的行为,它模糊了公众的视线,扰乱了人心,误导了斗争的方向,为亲者痛,为仇者快。
64以来,对学生的指责,对学生领袖的指责和栽赃,泼污水,糊烂泥,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加入这个声讨的大合唱,是头脑发昏,君子不为。心怀善良的人,对运
动的经验和教训指出和总结,是有建设性和直指要害的。现在这些所谓的对学生领袖的归罪和追究责任的反思,不是什么高论,更不是什么高明的东西,是明眼人一
眼就能看出的简单道理,不值得大张旗鼓的宣扬,渲染,以免授人以渔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