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學人協會春季醫學講座:
“為什麼我們還沒有寶寶?”
美東南區中華學人協會於三月六日在亞特蘭大華僑文教服務中心舉辦春季醫學講座。當天講座由於內容豐富實際,受到相當的肯定與歡迎。
陳英偉會長首先致辭,談到近十幾年來由於受高等教育或因工作因素而延遲結婚的男性和女性人數越來越多。根據最近的人口普調的結果,中國的男生平均結婚年齡是二十三歲而台灣則是三十一歲。因此,許多晚婚的男性和女性在婚後的一兩年內,常遭遇不孕的困擾。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因此,很多中國夫婦面臨來自雙方家長的生育壓力。陳會長希望經由本月的醫學講座, 幫助一般民眾(不管是先生或 太太 還是公婆或爸媽) ,在不孕方面以及不孕治療和臍帶血的相關主題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當天邀請的講員有陳會長夫人張靜宜流行病學碩士,蕭智源婦產科醫師 和江光悅骨髓移植醫師。 張靜宜小姐主修流行病學, 目前在 CDC 工作, 負責慢性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中心的生殖健康部門。 服務的專項有人工受孕科技和孕婦和兒童健康及墮胎道德等方面的監督。 蕭智源醫師畢業於西北大學醫學院,曾在Emory’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做過四年的駐院實習醫師, 目前是專任的婦產科醫生, 已經接生超過一千個新生兒。 江光悅醫生畢業於台灣高雄醫學院。自2001 年在Aflac Cancer Center, Children's Healthcare of Atlanta/Emory University擔任小兒科骨髓移植的小兒科醫生。目前任教於Emory 醫學院,是小兒科系的副教授。
講座主題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 由張靜宜小姐說明不孕的定義, 原因和治療方法。 第二部分由蕭智源醫師在生理方面的不孕做進一步的說明。 第三部分由江光悅醫生介紹儲存臍帶血的相關資訊。
張小姐首先介紹不孕的定義: 在沒有避孕的情況下,經過12個月以上的性生活,而沒有成功受孕,即稱為不孕症,這裡所謂的「不孕」係指「不易受孕」。 不孕症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為「原發性不孕症」,指從來不曾懷孕過。另一種為「次發性不孕症」,指曾經懷孕過,但是後來因為某些原因無法再懷孕。
根據CDC在2001 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Growth 的報導,在介於15 到44歲的女性生育群裡, 有12% 的女性受到不孕症的困擾。不孕的比率也隨這女性的年齡而增加。 張小姐特別呼籲年齡35歲以下的婦女,若超過一年無法受孕,應尋求就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