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新闻资讯
活动预告
售让求购
美食亚城
成长教育
企业黄页
男人女人
生活杂谈
摄影摄像
诗歌文学
谈天说地
医疗保健
招聘求职
亚城论坛
房产租售
打折降价
文体娱乐
热点杂谈
健康养生
保险园地
旅游休闲
园艺之乐
亚城社团
闲谈北京人常说的哥们和爷们
新闻资讯 |
2009年06月28日 21:38
来源:老秃笔
/ 作者: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9
老北京人群,在胡同里见面,如果是熟人的话,总会亲切地招呼一声,哥们(爷们)吃了吗?当然,这里的老北京人,说的是男的。如果是外地朋友看这篇文章,别以为北京的女性也这样称呼别人。 老北京的女性不会这么招呼一个北京男性的。她们一般会亲热地向男性朋友,尤其岁数大些的男性朋友,说一声,张哥,吃了吗?说到此处,需要走题说一句,老北京人,包括我们这一代人,称呼年纪大些的朋友的时候总是喜欢用“哥,姐“这种不正式的称呼。这种叫法非常亲切,一下子就把人群间的距离拉得很近。让听的人有种自家人的感觉。 而外地朋友们可能不习惯。会觉得北京人怎么这么会拉近乎啊,没事儿就哥啊姐啊地叫。
其实,如果一个北京人跟你不熟,他(她)也一定不会用“哥们,爷们”这个叫法。他会很正经地说,张先生,您早哇。照样彬彬有礼,那种把被招呼的人当作自家人的感觉,一下就没有了。这个分寸尺寸掌握,全在张口说话人的内心对你的远近好恶感觉。一般而言,叫你做张哥李哥的,对你有好感,把你当作自家人。叫你老张老李的,跟你熟悉。可能多年说法成习惯,也可能不跟你套近乎。叫你张先生李先生的,肯定跟你玩正经的,也就是公事公办的意思。
回到“哥们,爷们“的话题上。 “哥们“一般是岁数不大的同辈人彼此间的亲热称呼。 小辈人(岁数小的人)不能称呼不是一辈分儿的男子为哥们。那样的话,被叫的人肯定会一翻眼皮,你跟谁论哥们啊? 没别的,小辈人犯了老北京人的忌讳: 乱了辈分。
“爷们“是上了岁数的老北京男人之间的称呼。 也没别的原因,就是岁数大了,还哥们哥们的叫,让人不太好意思了。毕竟不是年轻人了嘛。爷们这个称呼里面也包含了尊重的意思。 年纪有一把了,什么没见过呢?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经验资历全有了。用毛爷时代的术语就是就是混成”老干部“了。
爷们除去作为日常称呼外,如果一个老北京人尊称某某人“ 是个爷们”的时候,这句话相当于毛爷时代党组织给他做的鉴定:你是久经考验的“老革命。 “ 说话的人心里很尊重你。 在老北京人眼里,爷们意味着被称呼的人具有这些优点: 说话算话,侠气,懂事理,热心助人。“ 你说,要是你周围有这样一个北京爷们,能不令人尊重吗? 要是这爷们是毛爷手下的共产党员的话。早就成了“模范党员”了。当然,也可能早就被打成右派,送进秦城红色大牢里“跟党保持一致“去了。
早年尚是小秃的时候,我对于哥们和爷们这两个北京胡同特有的词汇不太喜欢。父母多次禁止我使用这二个称呼。说是太俗气,怎么跟胡同串子似的。这习惯一养成,就是多少年很少称呼别人为哥们。爷们,就更别提了。
最近几年,随着网上码字认识了不少人,尤其是一些来自北京的男性朋友,突然觉得哥们这个词汇很有亲和力。跟北京来的朋友们说话间,因为来自相同的地方,拥有相同的回忆 更觉得很亲切, 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谈笑间,不知不觉地就带出了哥们这个称呼。这下子,感觉更好的不得了。老北京人侃山时候那种“点到为止, “ “不捅破窗户纸”的劲头儿,还有开玩笑的时候,对方心知肚明,进而开怀大笑的默契,真的让人痛快淋漓。
朋友间聊天说话,还真的必须是老乡才能沟通容易。比如,东北人常说的“唠嗑儿,“听在我们老北京人耳朵里觉得“土." 可是北京人的“侃山“听在东北人耳朵里也觉得别扭。 一般来说,同一个外地朋友说话,很难找到谈话的乐趣。毕竟地域,方言,文化心理,口音相差很大,影响话语背后的意思传递。 也就是找不到感觉。 最尴尬的时候,就是你说句笑话,对方不知所以然。请你再解释一遍。这就让人扫兴了。 所以我一直主张,找女朋友,不必在意说话,牌儿亮条顺就行。会男性朋友,必须说话对路子才行。 这二件事儿其实一个事儿: 感觉。
虽然哥们是老北京人表示亲热地用语, 那只是口头上的亲热。 现实生活里,我们也不会因为有人叫我哥们就甘心情愿地听人家吆喝做任何事儿。 按老北京说法,不能他一叫哥们,你就把老婆房子卖给他。 老北京人别看表面上说着挺亲热,心里还是有本帐。咱们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去。 这一点,各地人民大概一样。老姐说,东北小贩在北京做买卖练摊儿,一口一个大哥的,照样把黄胡萝卜晒干了当人参卖给你。我们北京人里也肯定有人嘴上如何如何的,转身就把朋友坑了。
爷们这个词汇,我很少使用。主要原因是很早就离开了胡同区域。 后来的交往人群让我不可能再跟人家论哥们,更遑论爷们。 印象里,爷们特指年纪大些的人群。也多是上点年纪的人群使用。早年胡同里还真有些成年男子,敢说敢做,热心助人,在邻居间享有良好的口碑。不论谁家有困难,有纠纷,这些人总是能够出面说和,帮助。哪怕他自己家里只有一斤粮食了,他也能匀出半斤给你解燃眉之急。 这就是“古道热肠“的真实生活版。
随着北京大规模改造旧城区,拆建热火朝天。 产生北京胡同文化的土壤基本被破坏了。住进高楼,人们不可能在面对面地生活。城市大楼的单元房给了人们以隐私,安静,也隔离了人们的自然交往。更多的人群来自各地,在北京扎根,带来各地的文化,习惯,语言。 这样,从文化上,北京的胡同文化也不再有继承性。道地的文化只能产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里,生于斯,长于斯,祖传一脉相承,也就是共产党高阶级斗争时候所谓的“根红苗正“ 那种境地。 我有个预感,而且这个看法日益成为现实:再过30年,北京不再是个具有特殊地区文化的地方,而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没别的原因,就是正宗的北京人不再存在了。
举个美国现实的例子,大多数我们看到的黑人,其实不是纯血统了。但我们南方都市的黑人区,你还能看到非常正宗的黑人。这也没别的原因,就是还存在那么一小块地区,黑人得以保存自己的原来本色, 体貌特征。大多数黑人,除去不是白人这个特点外,只能笼统地说是黑人。 近多少年的社会开放进步,使得人群融合加快。
当然,我不是哀悼正统北京人,北京胡同文化的没落。 最多就是惋惜罢了。时代进步,总要改变一些东西。对一种文化的感知,往往会随着年岁成长而深化。可以从不在乎,不认同到在乎,认同。 比如我这种人就是。不知不觉间,从小避免的文化,语言在我身上,随着年岁而显现出来。才发觉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对我的影响居然是这么深,这么持久。尤其,我自己不觉间,很多读者说我写的东西有很强的北京味儿。 可我自己一直以为我写的是标准的“普通话“ 呢。 这里,普通话,我说的是大众文化的意思。
所以,我有个看法,认为我写的东西有很强北京味儿的朋友群,可能基本上是我们北京人嘴里的“外地人。“ 也就是对北京胡同文化不太真正了解的人群。 我不知道真正的北京人是否也这样认为我写作的东西。 如果,老北京人也这样认为的话,那倒是我的荣誉了。
嘿嘿。
也许再过十年,爷们这个词汇不在流通了。也许再过二三十年,哥们也不再热门了。说不定彼时人们用的词汇可以是“相好的。” 一种新的北京文化也可能正在形成。
不管别人如何,我还是同我一个铁兄长说话时,张口就是哥们,尤其适当我很放松的时候。
来到美国,认识了更多的来自各地的朋友。虽然文化习惯不同,方言不同,交朋友一个基本原则是真心真情。也就是交往朋友不带有谋利的原始动机。我主张,交朋友,要交对自己有益的朋友。这个“益”和“利”不同。前者重在情感层次的交流,后者自然是现实利益的考量,不能算真正古人口里的“君子之交。”
人生一世,有几个“哥们“还是很不错的人生资产。
毛爷一辈子不缺奴才走狗,就是没有一个推心置腹的“哥们。“
不过,谁敢跟老毛称兄道弟论哥们啊?毛爷眼里只有可利用的奴才。 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来个兔死狗烹, 薄情寡义的。
好了,您是不是今晚想想,到底有没有一个铁哥们能跟你推心置腹啊?要是有个铁姐们的话,那更好了。您闷着乐吧。
最新评论
更多
游客
IP:24.131.48.*
发布于 2009-06-29 01:57
9
楼
#
老郭, 看你那一脸沧桑, 原来是让铁妹们闷着累得吧!
踩楼
[0]
顶
[0]
老郭
发布于 2009-06-29 01:43
8
楼
#
<FONT size=4>要是我有个铁妹们的话(而不是铁姐),那我该不该闷着乐啊? - 老郭</FONT>
踩楼
[0]
顶
[0]
金歌儿
发布于 2009-06-29 01:33
7
楼
#
喜欢秃哥“闲谈”和“闲侃”中的语言和风格。
踩楼
[0]
顶
[0]
大裤衩子
发布于 2009-06-29 00:50
6
楼
#
<P>老秃够哥们!!</P>
踩楼
[0]
顶
[0]
游客
IP:67.191.166.*
发布于 2009-06-29 00:45
5
楼
#
这像我们老秃的常态,哥们儿一下!
踩楼
[0]
顶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您现在使用手机,请将这个二维码存入相册,再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相册。
楼主 | 站龄:0年
[站内短信]